流感高峰期丨喉嚨痛一般可自行痊癒 八種狀況應盡早求醫

兒童健康

發布時間: 2023/11/07 13:02

分享:

分享:

喉嚨痛普遍由病毒引起,大部分情況能不藥而愈,亦有部分由細菌感染引致,這時須使用抗生素,否則或引致猩紅熱、風濕熱、敗血症等併發症,嚴重更有生命危險。(iStock圖片)

不少老師反映近期課室裹,孩子們咳聲如交響樂般,一聲未完一聲又起。「喉嚨痛」常見於幼兒,一般都同時會出現發燒和拒食等情況。其實喉嚨痛是一種症狀而並不是疾病。喉嚨痛最普遍是由病毒引起,大部分情況都會不藥而愈,亦有部分喉嚨痛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,這情況須及時使用抗生素,否則可能引致猩紅熱、風濕熱、敗血症等併發症,嚴重時更會有生命危險。家長若懂得正確的處理方法,不但可減少孩子的痛楚,亦可減低併發症出現的風險。

最新影片推介

喉嚨痛多是因急性咽喉發炎或創傷引起,常見引致喉嚨痛的疾病包括上呼吸道感染例如腺病毒、流行性感冒等、腸病毒感染如咽峽炎、手足口病、疱疹病毒感染如齦口炎、口腔炎、鏈球菌感染,例如扁桃體炎、EB病毒感染,例如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、啃雞骨或魚骨、念珠菌感染即鵝口瘡、或口瘡即俗稱「生痱滋」。

當孩子喉嚨痛情況不嚴重時,家長可選擇在家護理。家長可先按醫生指示服退燒藥及其他藥物。假若孩子發燒時,應每4小時探熱至少一次,並妥善記錄。在衣著方面,孩子發燒時應穿著與平時相近的衣著,並以長袖鬆身單衣為佳。家長更可替孩子沖温水浴或以温水抹身,亦可用退熱貼及冰袋減輕不適,但不宜使用酒精抹身。

家長亦應保持室內空氣流通、温度適中。飲食方面,家長給予孩子足夠飲料即每天約6至8杯飲料,但一次過不要過量。也應選擇容易消化和不肥膩的食物,進食時最好要少食多餐。孩子應注意囗腔衞生,常用温水或鹽水漱口可避免口腔潰瘍,唇乾時可塗上潤唇膏。在患病期間,應多休息,停做劇烈運動 。

然而若孩子情況不斷惡化,出現呼吸困難、聲音沙啞、嚴重拒食、流口水、並有脫水現象、發燒持續於38.5℃或以上、頸淋巴腺腫大、頸梗或頸痛、喉嚨有白微粒、含膿、潰瘍、出疹、嚴重肚痛、頭痛或近期曾接觸過猩紅熱或手足口病患者都應盡早求診。

那什麼時候需要到急症室求醫?當孩子懷疑啃魚骨或雞骨而導致喉嚨痛;或因喉痛相當難耐,導致咽食或張口有困難、不停流口水;或孩子出現嚴重嘔吐、腹瀉、腹痛、腰痛、脫水;又或是孩子體温升高至40℃,出現呼吸困難、嚴重咳嗽或胸痛、哮吼,咳嗽聲像狗吠、其面色變蒼白或嘴唇變藍、甚至昏迷、神智不清、精神恍惚、癱瘓、全身抽搐(抽筋)、頸梗僵直,家長應盡早帶同孩子到急症室,連同曾服用藥物的資料及病歷。

面對「喉嚨痛」,醫生會根據病歷和身體檢查來找出喉嚨痛的成因,再按情況決定是否需要安排檢驗去協助找出病原,而常用的檢驗包括鼻液檢查、喉嚨細菌培植、流感或鏈球菌快速測試和驗血等。由於大部分發燒是由病毒引起,一般會自然痊癒,只需用退燒藥或舒緩徵狀的藥物即可。若感染嚴重流感,醫生可能會處方抗流感病毒藥物。當醫生懷疑病因是細菌感染,或會處方抗生素治療。假若情況嚴重,醫生可能會建議入院作進一步檢查及治療。如孩子扁桃體發炎和腫脹嚴重或復發頻繁,有可能需要作切除手術。

坊間對「喉嚨痛」常見有兩大謬誤,當家中小朋友表示喉嚨痛時,不少家中長輩都會認為是熱氣及吃煎炸食物引起,聲稱只需多飲清熱飲料便可。衛生署指出,喉嚨痛大都是因感染引起,而約30%的喉嚨痛是由細菌感染引起,須使用抗生素醫治。由於延誤治療可引致猩紅熱、風濕熱、心臟病及關節炎等併發症,家長宜及早帶孩子往見醫生。

亦有家長以為喉嚨痛一定要使用抗生素醫治,其實70%的喉嚨痛是由病毒引起,在此這情況下抗生素是沒有效用的。如孩子是患上「傳染性單核細胞淋巴核增多症」,服了抗生素反而可引致出疹,令病情更趨複雜。

「喉嚨痛」小錦囊
1.抗生素須由醫生處方,並須完成整個療程。
2.給予孩子足夠水份,預防脫水及高熱痙攣。
3.漱口水對減少喉嚨痛效果不大,亦不宜用於5歲以下的孩子。
4.喉嚨噴劑只提供短暫止痛功效,更有機會引致麻痺,使用時需注意是否有引起嗆入性肺炎及敏感。
5.學童在退燒後兩天才可回校上課。
6.喉糖或糖果舒緩喉嚨痛效果輕微,亦不宜給予2歲以下的孩子。
7.良好衛生習慣可預防感染。

11月是小學測考季,TOPick推出中英數常免費試題下載區,立即下載免費試題備戰測考:中英數常試題

hketApp儲積分換獎賞︰https://bit.ly/3ClEy1R

【名師試題教室】睇片連工作紙中英數必學單元︰https://bit.ly/3sEeM3Q

hketApp已全面升級,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、健康、娛樂、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Video。立即下載︰https://bit.ly/34FTtW9

TOPick推出「Band1學堂」,更多教育升學資訊︰https://bit.ly/3a6HT6T

責任編輯︰王明芳